最近,一本新書《實習生國度》(Intern Nation)引起西方媒體關注,該書作者裴林預估,全美企業招用50萬名無薪實習生,這群「白工」每年為美國企業省下高達20億美元(約合新台幣590億元)人事成本。
實習生付出勞動但不收取報酬有意義嗎?《金融時報》報導,碩士畢業生路易斯曾經十分肯定,但歷經實習企業不給薪,事後又不兌現推薦任用的承諾後,他覺得委屈:「我和雇用我的人做相同的工作,但他們領工資,我卻是除了一個空洞的承諾外,什麼都沒有。」
根據美國全國大學與雇主協會研究,2年前,5成大學生畢業前至少都累積一次實習經驗,如今,這個數字已攀升到近75%。短短2年間,實習比率大增50%,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蕭條,企業寧可人力吃緊也遇缺不補。例如,根據全國大學與雇主協會年初調查,企業今年雇用畢業生的期望值比去年下滑21%,這意味著各行各業中的入門工作又變少了,畢業生若把自己原汁原味端上檯面,被「加工品」比下去的可能性提高了。於是,實習成了正式工作的前奏曲,儘管3成實習生分文未取。
無薪實習對雇傭雙方來說看似互蒙其利:實習生缺乏實務經驗,以時間與勞力換取免費學習職場專技的機會。一方面企業撿到便宜且可任意支配的人力,另一方面實習生得到潛在任用優勢的口頭承諾。不過,在全球青年失業率日益高漲的今天,這個行之有年的模式已引發越來越多質疑。
二月份,英國廣播公司(BBC)播出《誰拿到最肥的缺?》紀錄片,踢爆時尚公關界壓榨無薪實習生的陋習;四月份,英國副首相克萊格看不下去,抨擊無薪實習制度只會偏袒富人和特權階級子弟,貸款自付學費的學生,根本無力負擔沒有收入的工作。他發起一場政府禁用實習生制度的行動,當作改善社會流動性的一小步。
如《時代》雜誌的支持派報導:過去3年來,越來越多雇主向勞資律師事務所諮詢「如何透過合法引進低/無薪實習工作以降低勞動成本」;「前實習生」裴林也指證,迪士尼(Disney)大量招用在校實習生,用完一批,隨即再補進一批,取代原本薪酬可觀的正式員工,因此,「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一直在為全球五百大企業提供勞力補貼。」
更激進的主張則來自美國經濟政策研究院:無薪實習在經濟不景氣時蔚然成風,但嚴格來說,畢業生不是受害者,他們在就學時期就開始累積實習經驗,給了企業太多甜頭,其實他們自己才是排擠企業原應招聘正職職缺的頭號要犯。
【 更多報導 】
※精彩全文,詳見《商業周刊網站》。
※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
來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929/116/2zlw1.html
留言列表